热点滚动

关于晋城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2月12日在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晋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秦李芳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按照“止缓、回稳、促增”六字方针,冷静应对,坚韧前行,全市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35.8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4.8亿元,增长16.4%;公共财政

  预算收入完成98亿元,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2.8亿元,增长1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07元,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87元,增长10.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均实现了预定目标。

  (一)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投资稳增长作用有效发挥

  稳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采取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不断加大抓项目、稳投资的工作力度,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有力。高铁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为使我市人民期盼的高铁项目早日立项开工,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筹建处,并多次和国家铁路总公司、河南省发改委、郑州铁路局进行沟通协调对接,获得了山西、河南两省政府高度重视,项目推进工作得以全面提速。国家铁路总公

  太焦高铁项目基本情况

  太原至焦作客运专线是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起点为太原枢纽北格站,途径太谷西、故城、武乡西、襄垣西、长治西、高平东、晋城东、博爱,终点站为焦作站。线路总长度为319.831公里,其中山西省境内285.708公里,河南省境内34.123公里,工程投资预估算总额为446亿元,技术标准上采用CRH系列动车组双线电力牵引,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250公里。建成后,太原至焦作约为1小时20分,晋城至太原为1小时左右,晋城至郑州时间在1小时以内。其不仅可以拉近晋豫两省的距离,还使我省东南部增加一条出省大通道,对于经济交往、旅游观光、物流交换、人才引进等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太焦高铁预可研报告通过评审,原则通过工程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和技术技术标准的推荐方案,标志着太焦铁路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司已就项目预可研进行了评审。机场项目:成立了筹建处,签订了选址合同,进行了选址和实地踏勘工作,出具了预选场址情况报告,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出具征求北京军区空军意见的请示》,省发改委、省民航管理局已初步同意将晋城机场列入省“十三五”民航规划前期项目。通用航空机场项目:已列入《山西省通用航空机场发展规划》,正在开展各项前期工作。

  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项目见效年活动”,对401项重点工程坚持月调度、月排名、月通报、台账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全年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均顺利完成预定目标任务。其中,项目开工完成率全省排名第一,项目落地完成率全省排名第三。2014年,省市重点工程全年完成投资891.8亿元,增长11.5%,增幅高全省17.8个百分点。

  努力激活民间投资。支持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促进了民间投资较快增长。首次选出4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营运的项目,涉及7个行业领域,总投资约267亿元。2014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472.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8.4%。

  项目管理力度加大。一是全力推进前期项目。进一步理顺了8个煤炭兼并重组项目的立项手续;上安煤矿、沟底煤矿、郑庄煤矿和东大煤矿已取得国家发改委路条,正在完善核准手续。二是及时下达市级投资计划。经市人大六届五次会议批准,2014年市级投资计划安排240000万元,当年到位资金185355万元,到位率77%,其余资金集中用于与中央、省级项目配套。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14年共争取国家、省各类资金3.2亿元,有力支持了社会、科教、农业等各类项目建设。四是项目稽察力度加大。全市稽察监管信息系统全面开通,中央投资项目实现了监管信息系统、过程监控、稽察监管三个全覆盖。2014年,共检查项目116个,发现各类问题263条,查出违规资金2562万元,提出整改建议200余条,并跟踪督促整改情况,促进252个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和处理。

  融资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晋城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14年城投债券14亿元,用于民生事业和城市建设等项目,这是我市成功发行的首支城投债券。本期债券为7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4.99%,是近三年来我省地方债券发行招标的最低利率。同时,还协助兰花集团、皇城相府集团积极申报了企业债券。

  (二)综改试验区建设统筹推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2014年是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攻坚年”,按照2014年行动计划确定的“1233”主要任务,强力推进“1+9”综改试点建设,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改革红利得到持续释放。

  “1+9”试点建设强力推进。成立了晋城市转型综改“1+9”试点建设工作推进小组,负责试点建设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推进。到2014年底,巴公镇财政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潞城镇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制改革和统筹专项资金使用方式、马村镇创新土地利用新机制、町店镇依托资源优势招商引资促进转型等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全市资源税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对比,为争取分成比例奠定了基础;积极向国家争取煤层气资源税征收试点;推动了财政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出台了加快金融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支持地方经济、鼓励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奖励办法》、《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办法》。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登记流转,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方案》。按照计划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能放则放、能简则简”的原则,将涉及到市、县两级10个部门共54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实现了市、县、综改试点乡镇三级同权、同职、同责。

  (三)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深入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传统产业减负保稳。积极应对煤炭经济下行态势,严格落实省、市惠煤政策,暂停提取了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停征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压减直至取消了煤炭公路经销差价,实施了困难企业缓交“五金”,全年减轻煤矿负担20亿元。组织签订年度煤源购销合同4202万吨。新建成现代化矿井8座,累计达10座,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年地方煤矿生产原煤3914.4万吨,同比增加220万吨。出台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措施》,规范了各种涉企服务和收费行为。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钢铁、水泥行业准入资料,晋城福盛钢铁、陵川金隅水泥行业准入成功。

  工业转型稳步推进。加快“煤电气化”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巴公、高平西部、北留周村三个相对集中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初具规模。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沁水力宇燃气动力制造、皇城中道能源有限公司汽车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顺利,山西海诺科技公司“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富士康晋城A区全面建成投产,富士康晋城园区工业产值连创新高,成为全球精密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全市煤层气产业发展迅猛,2014年,当年新增投运井数729口,钻井总数达到7643口,地面抽气量达到26.4亿立方米,增长12.3%,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增长33%。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注重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平台建设。消除服务业发展准入门槛,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商贸物流园区、特色街建设和“十五分钟便民商圈”建设,商贸物流业特色显现。旅游产业强势崛起,通过完善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开拓客源市场等,使我市旅游目的地建设、整合、多元化精准营销、文旅农产业融合等方面稳步推进,有效提升了“晋善晋美·尽在晋城”的旅游品牌形象。201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7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22%。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

  (四)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始终将“三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粮食生产平稳发展。巩固农业发展良好势头,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推进新增粮食产能、中低产田改造、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市粮食生产在遭受严重旱灾的年景,没有出现大的滑坡,总产达到14.6亿斤。

  农业产业化特色显现。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新建“一村一品”省级专业村152个,市级专业村134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上项目50个,全年完成总投资5.6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46家,总数达到了4734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2家。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63.3亿元,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家。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稳步开展,新农村10个连片示范区和300个新农村实现提档升级。扎实推进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和干部下乡住村帮

  晋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工程”

     

  《晋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4年行动计划》明确,我市将大力实施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完善提质工程,以采煤沉陷区治理、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为重点的农民安居工程,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宜居示范工程等“四大工程”。到2020年,农村环境整洁,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用清洁能源,让农民群众过上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生活。

  扶活动,对人均收入4500元以下的160个重点扶持村实施了产业扶贫,完成移民搬迁4200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在16个省定试点村和2个试点乡顺利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编制完成了《晋城市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安置规划(2014-2020年)》,新一轮地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全面启动。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发展空间不断优化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省“一核一圈三群”要求,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努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断优化发展空间。

  城市承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拓展、改造、提质”的要求,以道路、排水、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了书院街、景西路南段、白水街西段、龙潭路、百灵街、南环路等城市交通网建设,加大力度建设了城市给水管网提升工程、10片街头绿地、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中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大县城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阳城县申报的主城区南部片区供水工程和清林沟道路改造工程按计划推进。积极做好园林城镇创建,共有北留镇、润城镇、巴公镇、河西镇、町店镇、南村镇等6镇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镇,占到全省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北留镇、润城镇为国家级园林城镇。

  (六)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发展平台更加广阔

  加大与中原经济区的沟通交流,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对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竞逐中原”战略全面实施。一方面,与中原经济区各城市开展广泛合作,先后在中原地区举办了多场专题推介活动,加强与河南晋商会、河南贸促会及河南知名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确定加强交流合作、基础设施对接、产业融合互补、加强社会事业合作四个方面16项具体任务,并分解到了相关牵头单位进行实施。

  区域间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一是依托省政府驻广州办事 处开展与珠三角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接洽,全年共32名企业家组团来晋考察洽谈。二是继续开展以上海为重点,加快合作建立飞地经济工业园。三是建立商会区域合作网络,北京晋城商会组织15名晋城籍企业家到我市投资考察,达成8个意向性投资项目。

  招商引资全力推进。主动出击,积极拓展招商渠道,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推介会、晋商大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招商引资全年签约项目163个,资金到位519.3亿元。针对2011年-2013年全市签约项目中未落地项目,开展了招商项目“百日攻坚”,共促进123个项目落地。

  (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低碳城市试点深入开展。制定完成了《晋城市低碳发展规划(2013-2020)》、《晋城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六个一”低碳示范标准》等一系列规划、考核体系和示范标准等顶层设计,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确定了第一批低碳示范单位,示范工作全面推开。完成了2013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自评估考核工作,评估得分97.5分,全省排第一,得到了国家考核组的高度评价。

  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有序推进。编制完成了《晋城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打造的6条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已具雏形,其中煤层气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重点推广的60个典型案例之一。争取了11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1个县1个社区1个园区和8家企业)。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是空气质量大幅提升。2014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209天,PM2.5、PM10浓度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28.1%、16%和19.4%。二是节能工作继续加强。积极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对48项建设项目进行了备案或审查批复,坚决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三是狠抓污染减排。不再审批钢铁、水泥等新增产能项目,加快推进了全市火电、钢铁、水泥、化工行业脱硫、脱硝、除尘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坚持“治丹保沁”防治战略,开工建设巴公河人工湿地生态治理、丹河高平河西人工湿地生态治理等一批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全市国控企业污染源污染减排达到国家考核要求。一化搬迁已完成厂区拆迁工作。

  “气化晋城”步伐加快。根据《“气化晋城”总体方案》和《关于率先实现气化晋城实施方案》,制定了公司章程和公司组建方案,大力推进了公司组建等工作,项目进程已全面提速。

  (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城市中小学班容量均达到省定标准。晋城中专、高平中专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凤城中学初中部项目主体完工。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建设全力推动。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科技研发基地、城区三馆三中心等文化科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金村教育园区建设前期筹备工作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全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高平、阳城、沁水、泽州4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14所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以药补医”,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创业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就业工作的26条意见,以多种形式稳定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7%,低于年度控制目标(4.2%以内),排名全省第一。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幅度,分别达到8.75%和17.48%,高于省下达的不低于7%和12%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最低92%,最高97%,年最高报销额达到60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最低68%,最高85%,年最高报销额达到50万元,待遇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新农合筹资标准进一步提高,2014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340元提高到390元,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149.02万人,参合率99.25%。制定出台《晋城市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努力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5万名,建立了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和生活补贴制度,每人每年补贴480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市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15528套,建成6000套,均完成了省定目标任务,基本解决了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4年,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形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肯定。但是对照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计划报告,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内的主要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从客观上讲,有大的环境、

  影响全市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

  煤炭价格大幅下跌。据有关部门监控,2014年底全市吨煤平均价格为434元,较2012年底下降217元。9月以来,随着煤炭行业脱困措施出台,煤炭价格止跌回升,但年底比年初仍下跌106/吨。由于煤炭价格的下跌,导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较大,进一步影响到财政税收及相关收入。

  工业出厂价格连续负增长2014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8.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8%,倒挂2.4个百分点,严重挤压了企业的营利空间。

  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全市的装备制造业、煤层气、电子设备、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份额较低,如2014年煤层气、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1.3%,和33.4%,但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投资增速放缓。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4%。逐看,投资增速1-2月份24.9%到年底的16.4%高低位相差8.5个百分点,前高后低趋势。同时与20122013比,增速也分别13.511.5个百分点。近三年来投资增速逐年放缓

大的形势、宏观经济趋紧及我市资源型经济作用的因素;从主观上讲,也与我们在思想上认识不充分、工作上应对不得力有很大关系。新的一年,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动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我省全面推进“六大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晋城建市30周年。科学安排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于引导全市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强大合力、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综合判断,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仍将复杂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全国看,形势仍然十分繁杂严峻,我国经济增速换档回落,由过去的两位数增长转为7—8%的中速增长。2015年同样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三大需求全面下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全省看,我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与全国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具有滞后性、波幅大的特质。加之当前山西处于特殊时期,因此探底期、阵痛期、转型期比其他省份要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耐力。从全市看,煤炭需求下降、产能过剩、价格深度下跌,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导致全市经济增速低位徘徊;能源改革冲击主导产业,对“以煤为重、一煤独大”的经济形态形成巨大挤压,利润空间大幅收窄;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要有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充分准备,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做好2015年工作,全市上下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书记王儒林加快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六大发展”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认识新常态,努力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看走势、抓机遇、定目标,在新常态下找短板,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坚定发展信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指针,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坚持“一争三快两率先”总战略,坚持“只争朝夕、一抓到底”总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旗帜,聚焦晋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驱动,优化发展环境,保障民生改善,推进依法治市,强化风险防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兼顾需要与可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预期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约束性指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

  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4项总量预期指标,主要对经济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16%的较高目标安排,主要考虑到我市缺乏大项目支撑,各县(市、区)基数较大等实际,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力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是应对下行压力、走出经济运行低谷的关键举措。实现这个较高的预期目标,需要各县(市、区)、各部门付出艰苦努力。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5项民生预期指标,主要体现民生优先,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速、就业稳定增加和物价基本稳定的态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等9项约束性指标,主要着眼于确保全面完成我市“十二五”目标任务,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全市上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有效发挥好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和破解投资中的关键难题为抓手,切实加大有效合理投资,强化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基础作用,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扎实抓好重点领域投资。深度对接中央和全省已推出的重大工程和即将推出的新的工程包,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城镇化和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四大领域,重点实施太焦高铁、气化晋城、金村低碳示范区、沁水煤层气总部基地、环城森林公园、西北片区改造、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北留—周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骨干工程。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坚持“六位一体”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抓好“百日开工项目”,对在建、在谈产业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力争早日落地开工、达产达效。今年初步安排省市重点工程377项,总投资2713.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93.7亿元。

  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拓展投资领域和渠道,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的政策、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不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要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做好引导和服务,不定期公布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项目名单。积极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采取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建立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和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积极促进消费升级。完善现代流通网络,推进“15分钟便民商圈”建设。着力优化消费环境,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扩大内需,出台刺激信息、养老、健康等新兴消费政策,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挥综改试验区建设统领作用,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转型综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最后一年。要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充分发挥综改试验区建设的统领作用,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力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按照我市三年《综改实施方案》和2015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1+9”综改试点、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有序推进低碳试点、循环经济、气化晋城、城乡统筹、竞逐中原、飞地经济等各项综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转型综改的宣传,努力营造改革氛围,形成全市合力共推转型综改的良好局面。

  大力推动煤炭革命。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针对煤炭领域改革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实现煤炭产业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要加快煤炭主体企业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支持煤炭企业与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开放与合作,推动煤电一体、煤化联盟等。

  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和探索“六权治本”新思路,做好省政府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继续取消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不断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倡导“大节约”理念,严格控制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建立完善杜绝工程领域奢华浪费现象的约束监督制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以管资本增活力为方向,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推行信息公开,实行分类改革,实现分类监管。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放宽准入,不断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三)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创新为先,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坚定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农业产业特色化水平。大力发展畜牧、设施蔬菜、蚕桑、食用菌、干果、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加快农业信息化、品牌农业建设步伐,引领和促进农民增收。

  坚定传统产业转型步伐。煤炭产业,积极推进“六型”发展,加强煤炭市场运行监测,转变煤炭经营方式,开拓煤炭市场。坚持煤炭多元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商贸、煤物流、煤转化、煤金融、煤制造等特色关联产业,打造煤炭产业新体系。煤化工产业,以煤基新材料、新能源为方向,加快晋煤华昱高硫煤洁净利用化电热一体化、天泽乙二醇和兰花钠米碳酸钙、己内酰胺等重点项目建设。铸造产业,依托冶炼铸造业优势,加快产业集聚、技术研发、产

 

  加快推动煤炭产业“六型”转变

      一是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凡是能由市场决定的都交给市场”的原则,由市场决定煤炭资源配置,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二是向“清洁低碳型”转变。以清洁开采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权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化石能源清洁发展三是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话语权,全力抓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向“延伸循环型”转变。以高端化、链条式、全循环为方向,重点推进煤炭产业条延伸发展、煤化工链条式发展、煤机装备集群发展、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实现煤基产业多元发展,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五是向“生态环保型”转变。煤炭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与项目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实施矿区生态修复推动煤炭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六是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始终把煤矿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兴安工作,推进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兴安工作,推进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煤炭产业安全发展。

品集散三个平台建设,重组泽州、高平铸造企业,形成铸造—机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陶瓷业,以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瓷和新型陶瓷材料生产为核心,延伸陶瓷机械及配件、陶土采掘等陶瓷产业链条,打造陶瓷产业集群。丝麻产业,以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激活丝麻产业,形成丝麻融合发展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发挥煤层气资源优势,以沁水煤层气总部基地建设为统领,加快煤层气集输总站、国家煤层气质检中心、煤层气交易中心、煤层气远程智能化排采系统和煤层气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我市新能源战略产业。二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机遇,重点扶持富士康、中道能源、兰花纳米新型材料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动富士康、金鼎煤机、煤层气装备、江淮重工、力宇燃气、中道能源等向中高端延伸迈进,带动和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自动化发展。四是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统筹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协调重点服务业项目与商业银行建立沟通机制,引导商业银行贷款向服务业重点项目倾斜,鼓励推动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对服务业的有效投入力度,加强服务业项目谋划与包装,做实重大项目前期,积极培育一批市级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高端企业。五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统筹进程

  围绕全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布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市“一城两翼”城镇架构,“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和“一园两环、三纵三横”的城市建设主框架,加快续建、新建项目建设。打通主城区和片区连接线,加快金村片区、西北片区、兰花片区等的改造扩容提速,实现六区互动联动。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解决脏、乱、差、堵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实施大县城战略。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优质资源向大城镇集中,加快扩容提质步伐,加快高平、阳城、陵川和沁水次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县城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吸纳集聚人口的能力。

  加快产业片区建设。突出产业片区的主阵地作用,加快巴公、南村、马村、北留—周村、嘉峰、米山六大产业片区的道路、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居住、办公、商务、休闲等综合公共服务,大力提高产业片区的集群集聚能力,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住房、教育等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市民化”。

  推进小城镇建设。突出抓好沁河流域和环城高速公路内7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加快20个中心镇的交通、物流、信息互通,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好美丽宜居示范村“百村”建设,落实“以奖促治”美丽宜居示范村奖补政策,打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亮点。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实施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努力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就业渠道。继续实施好移民搬迁工程和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帮贫到户工作。抓好易地移民搬迁工作,完成移民搬迁5000人。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4426户搬迁安置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五)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美丽晋城建设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继续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重点抓好“六个一”低碳示范工作。在管理机制上开展碳排查,引入碳评价,建立碳平台,实施碳考核。严守生态红线和开发底线,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碳汇蓄积量。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抓好煤炭、冶铸、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节能工作。以雾霾治理为重点,整治违法排污行为,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耗。

  扎实做好“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出台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行动计划,2015年底完成实施方案确定的阶段性计划,抓好11个省级试点、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在全国推广煤层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再推广具有晋城特色的循环经济链条。

  加快推进“气化晋城”。认真落实“气化晋城”实施方案,全力协调解决上游集输工程立项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5年,要力争完成气化晋城工程上游集输总站和全市高压管网建设,完成全市10家煤层气地面抽采企业勘探利用,新建3个液化项目,完善全市加气站网络。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快环城森林公园、主城区东南西北中五大公园和街头小游园建设速度。大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保治理,高标准建设城市和城镇水系。开展丹河、沁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巴公河人工湿地和丹河高平湿地工程、金匠工业园区(南村片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及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控煤、治污、管车、降尘”四个关键环节,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全面完成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

  (六)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竞逐中原”,创新招商方式,围绕产业建立起常态化、科学有序的招商引资服务、管理机制和流程,更加有效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竞逐中原”。建立全市各部门协同,市、县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分管负责人,落实具体承办部门和承办人,提出2015年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措施,明确进度时间表,确保竞逐中原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积极扩大区域合作。加强与中原经济区的合作接洽,打通我市钢铁、铸管、铸件、煤机等产业融入郑州、洛阳等地装备制造产业渠道,实现我市与周边城市在能源供应、产品供需方面的产业互动。要提升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加强开发,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积极开展与天津山西商会、河南晋商会、福建山西商会、四川山西商会等各地商协会的交流沟通,巩固与已有合作基础的大企业集团的接洽。加快太焦高铁、陵川至鹤壁、阳城至济源等交通要道建设。推进海关、商检机构建设,确保兰花保税物流中心10月份封关运营。

  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发挥能源、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主动出击、广泛接洽,持续加大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招商。大力引进关联度高、竞争力强和成长性好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对接力度,拓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空间。

  (七)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民生改善,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切实使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

  继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继续加快市区8所新建中小学校建设进度。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金村教育园区建设,加大城乡教育交流力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文化发展软实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抓好分级诊疗,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发现、评价、激励、流动机制,完善服务保障措施,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有序落实“单独两孩”政策。

  做好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创业就业工作的26条措施,稳定现有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认真做好全国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试点建设工作。注重保障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生活,建立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贫困一级重度残疾生活补贴制度,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加快推进各类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打防控相结合,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引深平安创建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定,坚决遏制和杜绝重特大事故,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八)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变化新态势,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深刻认识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规划科学引领作用。

  积极适应新常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要围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精准发现新问题新特点,研究国家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动向,及时提出有效跟进措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加强与省、市、县三级经济形势分析联动、信息共享,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准确把握全市经济发展变化态势。强化底线思维,提前做好预案,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加大抓落实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执行到位、取得实效。

  做好规划编制,描绘富民强市蓝图。把统筹发展作为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根本方法,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重点工作放到一盘棋中,统筹谋划、统筹安排、统筹运作。在全面总结、评估“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深入谋划好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努力把规划做好做实;要科学设置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提高规划指标的合理性;要加强省市县三级规划衔接,与各领域、地区规划的协调,各专项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使各类规划形成有机总体;要加强规划创新,加强上下互动、部门互动,使规划编制真正成为汇集智慧、凝聚共识的过程。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常态、新任务、新要求,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坚持稳中求进,锐意改革创新,为开创我市“弊革风清、富民强市”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