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滚动

山西省农产品成本调查70周年专栏之二 文水:数十载服务三农的情怀

编者按:农产品成本调查始于1953年,经过几代价格工作者的艰辛探索、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调查制度健全、调查范围广泛、覆盖品种齐全、指标参数准确的科学调查体系,是了解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收益最主要、最权威的渠道。山西省农产品成本调查已形成覆盖11个市、40个县、32个品种、900多个调查户的调查网络,除国家规定的小麦、玉米、大豆、生猪等常规品种,我省还有高粱、谷子、莜麦、油菜籽、肉羊等特色品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在中国农产品成本调查7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吕梁市农本调查第一线,了解农调户背后的故事。

吕梁市文水县农本调查员赵夏林今年已经68岁了,头发花白,耳朵虽有些背了,但仍然精神头十足。一路走来从村民办教师、村农业技术员、农产品成本调查员到乡镇农技员、科技副乡长、乡负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每一步都扎实深耕,浸透着老赵汗水和心血。

西槽头乡毗邻文峪河、磁窑河,地势低洼,盐碱地众多。上世纪80年代,农业土地承包到户,面对恶劣的生产环境、落后的传统耕作技术,老赵放弃了民办教师转正机会,回村承包土地种棉花。凭着勤奋好学不怕苦,老赵积极采用地膜覆盖的新技术,其间没日没夜蹲守在地里,观察、记录、守护着棉株,数月后大获成功,亩产高达70多公斤,此事成为轰动周边乡里的新闻,老赵也被县里破格提拔为乡农业技术员。至此棉花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

初获成功的老赵,喜悦之后深知自己的不足。于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开始四处寻找农业技术书籍和相关专业教材,记录数以万字的笔记,摸清作物生长规律,掌握了作物保护、耕作栽培、农业气象、土地施肥等基础理论,他研究的“棉花大群体、小个体促早抗逆栽培技术”当时获吕梁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老赵和其他技术员编辑出适合本地情况的乡土农技教材,指导农民田间劳作,抗旱、除害,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田间地头、农技学校,到处都有老赵忙碌的身影。

老赵合编的农技读物

1986年,老赵被当时的县物价部门聘任为农产品成本调查员。一心扑在农业农村工作的老赵,又多了一项数字记录的工作。勤恳、扎实、爱钻研的老赵数十年从不间断地记录作物从种到收的每个瞬间,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厚厚的农本调查素材。

1989年的农本调查记录

1993年农本调查记录

2021年农本调查记录

翻开一页页记录,从农业气象、农作物种植结构、病虫害防治到粮食和农资价格、耕作过程……俨然是一部区域农业发展的简史。

十几万字的笔记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农业发展的扎实脚步,感受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推进,如浇地费,从1986年每亩7元到1997年每亩35元,再到2021年每亩60元;地膜由当初5.9/kg到现在的10/kg……几十年间农资费用的上涨(排除市场供求影响),实际从供给侧面反映了农业经济不断回升向好的一面。

老赵的成本调查记录里,种植的作物品种从开始的小麦、棉花和高粱到现在的玉米,区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显而易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吕梁市文水县农业以小麦、棉花、高粱种植为主,随着乡镇经济发展和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种植结构出现大的变化,变成以玉米为主,高粱、土豆、蔬菜为辅的局面。农业生产条件从牲畜耕作为主、沟渠漫灌,到机械耕作运输为主、喷灌和滴灌开始盛行。科学种植成为趋势,专业人员测土配肥、合理密植、无人机监测作物长势和防治虫害喷药,农业合作社组建方兴未艾……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老赵的农作物流水账越积越厚。枯燥无味的重复、毫不生动的数字,并没有让他产生厌烦,反而乐此不疲。每一串数字都饱含着他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物种植成本的关注和执着。虽然老赵肩负的责任重、承担的工作多,大事小情、乡里村里要顾,但成本记录从未间断,记录笔记已经成了他每天的习惯。

他家有一间屋子几乎成了小的档案室,大小柜子摆满了各种记录、材料,每件都凝聚着他的心血。除成本调查记录外,各种农业技术资料(盐碱地改良技术、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小麦两抗三保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也摆放的井然有序,这是他理论和亲身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是他为农业和农村奉献青春热血的珍贵结晶。

如今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下,老赵还积极投身乡土文化挖掘、整理,老赵说:“我要在‘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更要给现在的年轻人做好榜样!”